高等教育要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7-12浏览次数:371

马陆亭

2018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对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突出,决定性、民生性作用日渐凸显,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这代高教人的时代使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也处于历史关键点。我们既需要坚持总体发展思路,又需要思考战略着力重点。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建国百年的奋斗目标,教育需要优先发展,而高等教育位居龙头地位而具有引领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入普及化时代,未来将有更多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这既是量的跨越,也需要质的飞跃,高等教育的水平将总体决定这代人的成就水准。

1.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大学生适逢其时,人生的黄金时期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将全过程参与完成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既乃人生之大幸,也不能关键时期掉链子。因此,高等教育需要站在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的根本问题来抓,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未来教育需要内化于心,更加深入注重育人本质。过去,受“穷国办大教育”外部条件制约,我们较多地关注了教育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统一标准,这也是发展阶段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教育、实现优先发展,据此我们完成了教育大业立柱架梁的重任。而进入新时代,教育关注的重心和焦点需要适时调整,需由外部条件保障进入教育本质内涵。需要完整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元中起主导。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或首要功能,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是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心理期盼、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共同思考的主题。因此,优质的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工作。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第四次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发展前景将远超人类现时的认知,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创新将重构社会产业业态,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思想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动性加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加速,信息网络时代的一代新人已经形成。

应对时代变迁,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加重要,模式改革和结构调整愈发紧迫。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发展以能力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多样、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在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以知促行、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创新创造等关键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心智互动、思维碰撞、手脑结合、情感交融、文化体验的创新过程,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无限探究可能的学术活动。这使得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搭配、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安排成为育人的关键。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不断摒弃过时的教学观念,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遵循学科、专业的成长规律,合理搭配教学内容、组织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还需要秉承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实践成才的理念,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基本能力要素由“知识、技能、思维力”构成。知识通过传授记忆、技能通过实训练习、思维通过训练开发获得,它们彼此遵循的教育规律不同。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规律代替一切,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摆脱单纯的知识点学习,进一步加强技能和思维训练,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的内外部规律,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的育人格局。

综合提取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模式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小班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结构化课程、教材建设、学生选择权、知行合一等。各高等学校建构的育人模式既应该遵循一般规律,还需要照应自己的规格特点,也包括继承自己的传统、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框架。课堂教学全面体现知识、技能、思维力培养,实践活动着眼于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真实能力,校园文化注重涵养相关素质。

做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命题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当今的时代命题,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大学需要服务国家战略,把学问做到中国大地上。

1.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源起社会服务职能

“走出‘象牙塔’”,是近现代高等学校这类社会组织重要而鲜明的特征。过去,大学是大学,是孤零零的“象牙塔”自我组织,现在,高等学校与社会密不可分,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出“象牙塔”就是走向社会,缘起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大学从约翰·纽曼心目中“知识传授场所”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到威廉·洪堡“研究高深学问”的德国柏林大学,再到范·海斯“提供社会服务”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形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推进了大学的繁荣、支持了大学的发展,同时大学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现在的高等教育已成为花费巨大的行业,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支撑。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化到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各国也都逐步形成了与本国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专业学院、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英国的古典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德国的大学、工业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法国的大学校和综合大学等。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匹配程度越高,引领作用越强,国家发展就越健康、越富强。

2.地方高校要致力实现科研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不同于“双一流”建设大学,面大量广的地方高校受条件制约难以大规模开展前沿性重大战略研究,但它们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需要错位发展,即充分利用知识和人才优势促进地区繁荣,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它们应加强科研与服务的职能融通,把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技术推广结合起来,科研方向是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需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技术含量,一种是利用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推动升级换代,即技术带产品,努力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先导;另一种是对地域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而提高其经济附加值,或研发出新的产品,即产品带技术,引领地方发展。要注重促进教学(传授知识)、科研(生产知识)、服务(运用知识)、创业(商品知识)活动中的知识流动,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链条的衔接,推动创新创业孵化小微企业。

广大地方高校要紧紧抓住服务社会毫不动摇,实现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企业的多点对接,参照创业型高校发展模式,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动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活力中心。应用型高校更需要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衡量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横向经费数量和社会影响力,而不能再是基金项目数量。

(作者马陆亭: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主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