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发布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7-12浏览次数:38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覆盖600所高校数十万学生。启动“新工科”建设,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提升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更好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高校完善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47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我们在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桥梁。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高校积极参与中美、中俄、中法等8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青年、智库等领域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就要打造更多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要培养更多能与国际领军人才比肩的优秀人才,就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创新支撑和文化引领。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个战略,每一个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必先强教,高等教育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高等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发展逻辑,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体,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必须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产业进步,通过输送高质量人才和输出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目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国际坐标中明确方位,承担起更多全球使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高等教育服务开放大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路径进一步清晰。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实施绩效评估的动态管理和支持机制也必将推动高校注重自身建设,更加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迈出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内涵式发展”意味着从关注规模、数量往重视结构、提高质量转变,从不平衡往推进公平转变,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强战略思维、全面布局、重点突破,宏观微观协同推进。良好的规划是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在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指导下走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全球影响的高等教育。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加快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支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汇聚优质资源,有效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提升。

要放眼全球,努力在具有可比性领域和显示度的指标上,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要开放竞争,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盘活资源,调动积极性。

“双一流”既是一个突破性工程,也是一个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要通过“双一流”建设,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促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和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引领中西部高校创新发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和带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做强整个高等教育。

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为关键,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完善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机制,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章程落实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瞄准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深层次问题,明确进一步向高校放权的任务要求,给高校松绑减负、放开搞活,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构建政府和学校新型关系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抓手,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交流借鉴。

教育应该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相互交流借鉴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的国际话语权与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理应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并且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以推动重大实践问题研究为目标,切实发挥高校新型智库作用。推进高等教育研究新型智库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也是完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提升高等教育决策水平的现实要求。高校要继续优化服务作用,直接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理论探索、服务高校治理、服务国际交流。

目前通过院校规划实践促进院校管理的科学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自觉行动。在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中,院校规划必然成为其变革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许宁生,复旦大学校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427日)